– 在途上 –
王慰慰
亞洲文化協會 Xiaoyang Yu 獎助會友 (2018)

王慰慰, 上海策展人, 主力研究東亞當代藝術。重要策展項目包括為年輕藝術家提供實驗性平台的上海當代藝術館MoCA Pavilion及2018年上海雙年展。慰慰獲亞洲文化協會獎助, 研究東亞當代藝術生態, 特別是探討獨立空間及新晉藝術家。香港是慰慰開展工作的第一站, 以下是她研究過程的初步看法:
當我寫下這段文字的時候,我正坐在從廣州回香港的高鐵上。從3月12日起正式開始我的東亞當代藝術生態環境考察,在第一站香港的行程略顯曲折,先在香港待了兩周之後,前往深圳和廣州一周多的時間,接著再回到香港兩周。從香港西九龍到深圳只有20分鐘不到的時間,再從廣州到西九龍也不過1小時左右。直觀地感受著中國蓬勃的經濟和發展能量裹挾著一種近乎逼迫的氣勢拉扯著香港和內地的距離,抵達和遠離的速度同時都加快了。
雖然之前每次香港藝博會的時候都會來香港,但每每蜻蜓點水。而這次考察特意避開巴塞爾藝術展的熱鬧,專門去看了一些替代空間/獨立空間,想看看香港藝術家們/策展人們在藝術市場和大型(官方)機構的巨大力量或壓力之外的自主活動。從著名的Para Site藝術空間、1a空間,到近兩年活躍起來的土炮游樂場、合舍,多元經營的富德樓,再到備受政策壓力即將關閉的碧波押。本土亦或國際的爭論似乎依然彌漫在香港的藝術圈內,不少藝術家投入具有社區營造性質的項目中,反思近年越來越緊迫的社會政治問題。國際藝術市場的壓力,以及政府對藝術文化所進行的創意產業式資本運作也如陰霾般籠罩著香港藝術圈。然而,一種整體的無力感就好似合舍裡辦的那場春祭藝廟展覽那樣,戲謔、調侃,雖不乏尖銳,卻在整個環境裡消彌於無形。雖然只是短短幾周,也或許更多的來源於我的想像,但那種處於夾縫之中不知所措的感覺卻如影隨形。雖然同樣說著粵語,雖然都只有一小時不到的路程,但香港、深圳、廣州地區生活著的個體之感受竟是如此天壤之別。
我在香港還有十來天的時間,另外我也計劃在接下來半年的時間再回香港幾次。在亞洲文獻庫裡搜索香港替代空間/獨立空間時,看到不少80-90年代的出版物,發現那段時間香港藝術圈充滿實驗性的生機,甚感興趣,而在翻看那些過往之事的時候,也越來越感到香港這片藝術土壤的復雜和糾結。
|